为乡村打开更多“美的窗口”

2023-08-04 14:04:50   来源:新华日报

20世纪初以来,乡村美育的重要意义就为不少教育家所关注,黄炎培、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都曾创办过乡村建设实(试)验区。其中既包括了美术、戏剧、音乐等各个门类,也涉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


(资料图)

这也意味着,对乡村美育的推进和发展应当是综合性的:既要从生活环境、日常审美等外围因素建立乡村对美的基本认识,也要从村民、村风的内在因素充分发挥村民和乡土文化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作用;既要从学校的角度,在知识教学和美术实践方面将美育纳入到学生的日常课程中,也要从社会的角度,使美育深切介入到乡村生活中,使村民习惯、认同甚至参与到乡村美学生态的构建中;既要从非功利的角度激发村民的文化自觉,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也要切实考虑到乡村的实际需求和经济状况,以整理文化遗产、挖掘民俗资源等方式开发美学经济,赋能乡村振兴。

作为面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美术馆,本身即是社会美育的重要承担机构,在国民美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方面更负有与生俱来的责任。

2021年开始,江苏省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开始实施“用艺术启迪心灵——乡村青少年美育计划”,联合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市级、区级中小学美术教研组负责人,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特殊师范等多所高校的美术教师,组建了一支近40人的专业授课团队,累计开设线上线下美育课程40余场,覆盖学生群体5000多人。同时为配合每次课程教学,以采购赠送邮寄的形式将数千套相应的画材、工具、图书送到学生手中。

考虑到线下课程覆盖面有限,此次乡村美育项目主要以互联网+美育的“双师课堂”为媒介,将授课端落地在江苏省美术馆新馆负一层的“数字化公共教育实验室”。目前使用该“圆梦教室”系统的授课端有近10间,听课教室已有40余间,覆盖南京江宁、浦口、六合、溧水、高淳等区的多所希望小学、偏远街道、社区服务点。

“乡村青少年美育计划”实施的课程以江苏省美术馆的藏品资源为主线,结合江苏省美术馆内油雕院、版画院、书画工作室以及文旅部水印版画重点实验室四个专业艺术团体为学术支撑,开设有“藏品中的红色故事”“藏品里的中国美术史”,以及具有江苏地域特色的“新金陵画派”“水印木刻”等特色赏析课程。通过内容打磨和课程试听,逐渐梳理出适合线上线下同步实施美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公共教育活动的城乡联动需要建立起有针对性、系统化、长效化的美育机制,因此乡村美育工作的开展是一项长期计划,需要后期不断地培育和浇灌。为此,一方面“乡村青少年美育计划”公共教育对接的美育对象范围还在不断扩大,除了南京周边乡村小学以外,新增对接社区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居委会等,包括雨花台区西善花苑党群中心、高淳镇南村村委会、浦口石窑社区、雨花台金叶花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同时还增加了外省市对接学校,如陕西省商洛市小学、商洛市城关小学、商洛市东兴小学等,实现了苏陕线上美术课教学。另新增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古龙岗镇岭背教学点、兴国县兴莲乡龙溪教学点,西藏墨竹工卡县南京实验小学等。从反馈效果看远超过预期,且主动对接的乡村学校不断增多,供不应求。

另一方面,由江苏省美术馆公共教育部门统筹,将优质课程集结融合出版,同时通过团队开发更多适合乡村教学的优质美育课程资源,将教学视频、文字课件、材料内容集结成册,免费赠送给有需求的学校。目前正计划开展美术教师高研班,给乡村美术教师“造血”,通过提升教师的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完成向下深入教学的目的。

青少年是乡村的未来,也是日后乡村文化振兴的中坚力量,乡村美育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认知、情感与思想,拓展和深化他们的精神世界。或者说,只有紧紧抓住下一代的力量,让青少年潜移默化地受到美育的熏陶,理解美育对乡村振兴的必要性,才能让文化真正扎根乡村。而通过美育获得自我提升,陶冶温润心灵的青少年,也将成为乡村振兴、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今天,以美术馆为媒介的乡村美育呈现出多样化的丰富局面:环境营造式的各种“田野双年展”“大地艺术节”赋予了乡村以艺术展示的意义;教学导向式的乡村艺课,赋予了乡村学校美术教学的专业性提升;美学经济式的乡村非遗、文创产业、生态民宿等则赋予了乡村以美学价值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和品牌建设,使得美学在乡村产业价值链的提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论何种形式,都是乡村美育实践的有力探索。

来源:新华日报

标签: